有關預防癌症的好消息

2012011400:18

(980205原建1010114新增)今天無意中看到這則消息是有關預防癌症的好消息因為真良罹患此症而無法陪我為我們的家庭一起來奮鬥看了勾起許多對她的思念與回憶心中無限感傷....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務於公賣局台北啤酒廠的張先生,參加該啤酒場選派技朮人員到國外深造的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及格。 在出國前經某公立醫院體檢發現,罹患有像小孩拳頭大小的肺部腫瘤,因而不能出國。 張先生非常失望之餘,一直懷疑診斷有誤﹔於是再到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還是証實原來的診斷并無錯誤。

當時年輕力壯的張先生得到這樣的絕症,在人生絕望之餘,多次打電話給當時任職台東縣政府黃順興縣長機要秘書的魏姓同學。 魏姓同學便利用星期日趕到台北 和張先生見面,張先生向魏同學詳述相關絕望的詳情和悲觀感受。并請位同學協助其後事,恰逢魏同學與前任馬偕醫院院長194955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的呂革令博士)系知交好友。當即建議前往訪求呂博士醫治,起初張先生說不愿再看醫生,以免徒增傷悲。

但魏同學說先前已以電話請教過呂博士并安排好時間,張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呂博士住處造訪。 呂博士和張先生見面就說:

「魏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紹你和我認識是我們緣份,感謝上帝賜給我們這個機會。我請教你:『癌為什麼叫絕症,你可知道嗎?』」張先生和魏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呂博士又說:
「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 60或其他藥物去消滅癌細胞,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另無論用什麼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 

 

博士又說:人類的聰明連登陸月球也都已經成功,但為什麼沒有人去懷疑上述兩條治癌的路是在鑽牛角尖,另外找第三條路?
感謝上帝賜給我以往在馬偕醫 院做癌症方面的臨床實驗,并得院內各部同仁協助的機會,我發現
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
 

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然的佛寺僧尼,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生活接近自然的佛寺僧尼,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我大膽的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甚至是無法生存的。

 

先生我建議你從現在起少吃酸性的葷食類,多吃鹼性食物,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改變你的體質,并勵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規律﹔如果五年內不死、你就沒問題了,愿上帝祝福你。」

張先生依照呂博士的建議,認真改變吃的習慣,每天又吃綠藻、喝菱角湯,樂觀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一年後再到同一公立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腫瘤不但沒有長大、反而已呈現萎縮狀態,遂令醫院檢查人員驚為奇跡,五年後竟完全處於萎縮、至近於消失狀態。經過了將近四十年歲月,現在張先生的健康情況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為愉快。

 

繼張先生之後,有位前台東省立醫院總務課長陳添壽先生,同樣得到肺癌﹔魏先生得知後將張先生的經過轉告陳添壽先生,陳先生乃依照 呂博士的建議進行改變體質,結果與張先生同樣愈癌症。 

 

那時呂博士全家已移民美國,事後呂博士回來台灣再與魏先生見面時,魏先生將張先生和陳先生的經過告訴呂博士,并提議由他們倆位親自向呂博士陳述,請呂博士發表其改變體質之自療成果報告。

呂博士謙虛地回答說:我年事已大,況且沒有臨床紀錄不能做為成果。請魏先生轉告親友,如果友人認同的話,請他們繼續做體驗并廣為導 ........。」
∼∼∼∼∼∼∼∼∼∼∼∼∼∼∼∼∼∼∼∼∼∼∼∼∼∼

關心自己也要關心別人, 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健康人的血液是成弱鹼性的,約是PH7.357.45左右*嬰兒也是屬於弱鹼性的體質*成長期的成人有體質酸化的現象。根據一項六百位癌症病人體液分布的研究,顯示85 %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

因此,如何使體質維持在弱鹼性就是遠離疾病的第一步。

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

1.
皮膚無光澤。

2.香港腳。

3.稍做運動即感疲勞,一上公車便想睡覺。

4.上下樓梯容易氣喘。

5.肥胖、下腹突出。

6.步伐緩慢、動作遲緩。
∼∼∼∼∼∼∼∼∼∼∼∼∼∼∼∼∼∼∼∼∼∼∼∼∼∼

為什麼會形成酸性體質?

 

1.過度攝取乳酸性食品  

a)肉類、乳酪制品與蛋、牛肉、火腿等皆屬於酸性食品。 

b)攝取過量的酸性食品血液會傾向酸性而變黏稠,不易流到細血管的末稍,而易造成手腳或膝蓋的冷寒症,以及肩膀僵硬和失眠等。 

c)年輕力壯時吃適量的肉類是對的,但老年人則以蔬菜或小魚為宜。

 

2.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酸性體質 
a
)生活步調失常會造成精神與肉體的壓力。

b)據統計,晚睡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五倍。

c)人類本來就活在節奏的世界里,無法事先儲備睡眠或飲食,也不能夜顛倒。

d)人體內臟受自律神經控制,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活動, 
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工作,若使其錯亂及倒置,就亦百病滋生。

 

3.情緒過於緊張 
a
)文明社會會造成的壓力。

b)工作上或精神上的壓力。

c)當一個人承受精神壓力後,一旦緊張松弛, 時會造成猝死,稱為潛在性副腎皮質機能不全症。

 

4.肉體的緊張 
a
)動手朮之前應先檢查腎上腺皮質機能是否正常。 
   如果副腎皮質機能較差,或手朮壓力遠超過副腎調整功能, 
   則可能造成病人死亡或其他不良影響。

b)若發現病患臉部浮腫,需詳加詢問病史及服藥狀況, 
   為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賀爾蒙者, 
   施以針灸要特別注意反應。

c)勞動或運動過度,通宵打牌、開車等壓力都應盡量避免。
∼∼∼∼∼∼∼∼∼∼∼∼∼∼∼∼∼∼∼∼∼∼∼∼∼∼

附錄: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1.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包、 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4.弱鹼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5.中鹼性食品:蘿蔔乾、大豆、紅蘿卜、蕃茄、香蕉、橘子、南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6.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芽、海帶等。
尤其是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不錯的鹼性健康食品,而茶類不宜過量,最佳飲用時間為早上。

專家提醒各器官如何防癌

希望讓親人們能多些了解,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是什麼東東.....

以下的資料來自環球時報 -- 生命時報,而資料內容則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診療中心主任宋啟斌,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秘書長、北京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忠等多位專家解說的。

肺:吸不吸煙都可能得的癌

如果以為只有吸煙才會被肺癌纏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肺癌是『人造腫瘤』,是一種慢性發展而成的疾病;因為肺是一個開放的器官,是人體與自然界交流的管道,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都可直接與肺接觸。 因此,遠離香煙、保持室內通風、少接觸廚房油煙及車輛廢氣、使用環保裝潢材料等,是防治肺癌的好方法。

肝:『喝』出來的癌

肝癌多半由B型、C型肝炎病毒引起,或長期酗酒導致肝硬化轉變而成的。 有調查顯示,近四成的患者是因酗酒發病;另外,發霉的穀類和豆類中所釋放的『黃麯黴素』也是發病的誘因。 因此,防治肝癌最關鍵的就是控制B肝病毒和限酒。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多吃奶制品可降低肝癌患病率達78%;每天堅持吃新鮮水果也能減少52%的患癌機率。

胃:最怕不守『時間觀念』的癌

餓一頓、飽一頓,三餐不規律,喜歡口味重、醃製過的食物等習慣,造成胃癌的機率可能是常人的好幾倍;而『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重要誘因。 因此,規律的飲食習慣是防止胃癌發生的主要方法。

乳腺:能自己檢出的癌

乳腺癌,在近年已躍居為女性癌症榜首。 它的成因包括:月經早、停經晚,晚婚晚育,肥胖,攝取過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長期服用雌激素等。 早期可以通過觀察和觸摸發現腫塊;而降低死亡率的最好方法是早發現,早治療。

腎:『重男輕女』的癌

自古腰腎不分家,所以腰部疼痛也是腎癌的一大信號。 腎癌可以出現在成年後的任何年齡,並有『重男輕女』的傾向:研究表示,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23倍。 還有,因吸煙引起的腎癌已佔腎癌發生總數的50%至60%,成為腎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其原因是:煙草中含芳香胺類和丙烯醛等有害物質,經腎臟過濾後會破壞腎臟細胞而形成腎癌;少抽煙、多喝水可減少患癌機率。

大腸:被『堵』住的癌

腸道是人體的『加油站』和『下水道』;吃進去的食物在腸道中分解、吸收後,剩下的殘渣則被排出體外。 因便秘或有便不排,使得糞便長期滯留在腸道,造成多種毒素被腸道反復吸收,最終導致癌變。 便血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之一,但容易與痔瘡混淆,而忽略了這個危險信號。

防治大腸癌的關鍵是:避免長期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腸道通暢。

食道:『趁熱吃』的癌

中華的餐桌文化習慣『趁熱吃』、『趁熱喝』;其實,食道黏膜十分脆弱,滾燙的水、過熱的食物都會燙傷食道黏膜,引發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時間久了,就可能發生癌變。 另外,酸菜中的亞硝胺也是食道癌的重要誘因。

預防食道癌的方式是:別吃發霉食物,少吃或不吃酸菜,少吃過燙的食物,不要進食過快,限量飲酒,以減輕對食管黏膜的刺激。

胰腺:最難治的癌

位于左下腹部的胰腺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胰腺周圍血管豐富,和肝、膽、胃、腸等器官緊密相鄰,影響器官多達五六個,很難早期發現,且手術難度高、風險大。 腹痛或上腹飽脹不適,是胰腺癌的初發症狀,如果反復出現類似胃痛的現象,甚至連帶腰背部都有疼痛感,就要趕緊驗血篩檢。 另外,吃得太多、愛吃甜食都是胰腺病變的催化劑。

預防胰腺癌的方式是:少吃甜食、不要進食過快及過量,限量飲酒。

淋巴:遍布最廣泛的癌

在人體上,除極少數器官外,全身各處均有淋巴組織存在,所以淋巴癌的發病位置可謂是最廣泛的,起初多發于頸部。 它的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接著在頸、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 而免疫功能長期低下也可以是淋巴癌的誘因。

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狀態是預防淋巴癌的方式之一。

膀胱:『憋』出來的癌

有了尿意,總忍到不能再忍才去廁所,長期下來有可能罹患膀胱癌;而香煙中所含的毒性物質,可提高尿中致癌物的濃度以誘發癌變。 膀胱癌的明顯信號是間歇性血尿;膀胱一旦癌變,往往已是中晚期。

平時要多喝水,減少對膀胱黏膜的刺激和損害,每天喝優酪乳也能降低膀胱癌發病率。

手術前輔助性化療 讓癌細胞變小


(本文作者童綜合醫院)一名43歲的吳姓婦女因左乳疼痛前來童綜合醫院檢查,發現罹患乳癌,由於腫瘤較大的緣故,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于家珩建議患者接受「手術前輔助性化療」,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成功的幫助患者保住乳房。

該 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于家珩說,患者因左乳疼痛來醫院就診,安排了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後,高度懷疑為乳癌,安排至乳房磁振造影室,由黃柏榮醫師進一步 做乳房專用磁振造影以全面評估病情。檢查結果發現一個3.85x6.71x7.48公分大的腫瘤,經病理切片證實為「侵犯性乳癌」。經評估後,認為腫瘤較 大若手術則必須切除乳房,因此手術前先使用化學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乳房保留手術,以維持乳房的外觀。

患者接受「手術前輔助性化療」 後,以「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追蹤,發現腫瘤由原本的3.85x6.71x7.48公分,已縮小至0.42x0.62x0.56公分,因而由于家珩醫師 幫患者手術,並藉以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瞄的磁振造影導引鋼針定位系統切除腫瘤,成功的幫助患者保住乳房,病理學檢查發現原本為「侵犯性乳癌」,手術前病理 報告僅存「乳房原位癌」,往後只須定期的追蹤。

于家珩醫師表示,「手術前輔助性化療」是給病患一個保存乳房的機會,但在化療期間須監控,評估腫瘤對於化療的反應,同時確認腫瘤接受化療後殘餘的範圍及大小,因此以「乳房專用磁振造影」高階影像儀器來評估腫瘤縮小的程度。

黃柏榮醫師表示,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具有3-D立體影像,一次掃描即可同時透視雙側乳房、胸壁及腋下淋巴,完整評估腫瘤的範圍及大小;其電腦輔助偵測功能 更可對腫瘤進行功能性分析,使醫師更清楚地了解病情,以進行下一步治療;另以磁振造影導引鋼針定位系統精準的追蹤腫瘤情形,輔助醫師手術的進行。

在乳癌的治療中,「手術前輔助性化療」是目前的新趨勢,在手術前施予的化學治療,目的在手術前縮小腫瘤以保有大部份乳房組織,但不容許患者在接受「術前輔助 性化療」期間病情惡化;此外,有些病患對化療的反應非常好,很難找到腫瘤的痕跡,會造成進行主要治療的困擾,所以藉助「乳房專用磁振造影儀」了解腫瘤的蹤 跡,以獲得良好的治療。


乳癌,最多女人得的癌症

 

(長春月刊100/5/1)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2007年(民國96年)全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有7502人,占所有癌症的13.6%,同年,死亡人數有1552人,占所 有癌症的10.7%;另根據今年4月衛生署剛公布的2008年(民國97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女性乳癌發生人數達8136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 發生率、死亡率均有逐年增加的情況。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俞志誠表示,台灣每10萬人口發生率約54人,比香港、新加坡、日本高,歐美國家每10萬人口100到110人, 而且,台灣每年增加的乳癌病患有約7500到8000人,美國則為18到20萬人。

40到49歲是發病高峰期

若 以發現的年齡來說,台灣乳癌病友發病年齡約50歲左右,且35到50歲間就占了一半,其中40到49歲是高峰(2006年的統計,每10萬名婦女有144 人)。小媛的妹妹40歲發病,正值國內女性乳癌病友發病的高峰期。俞志誠指出,歐美國家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集中在55到70歲,也就是說,我國 女性乳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的女性早了10年。

其次,同樣為東方人的鄰近國家日本、大陸,則呈現發病年齡雙高峰的現象,也就是45 到50歲是一個高峰,55到70歲又是另一個高峰。近年來國內各醫院的門診中也發現,50到55歲的罹病族群有逐漸增多的情況,俞志誠認為,台灣有可能會 邁向日本及大陸的後塵,發病年齡將呈現雙高峰——年輕及老年兩大族群區塊的現象。

揪出導致乳癌的元凶

依照過去的研究,乳癌的危險因子非常多,年齡、飲食、運動、遺傳、體重、病毒等都有相關,近年來,討論最多的應該是飲食西化、基因遺傳等,另外,心理壓力、空氣汙染、輻射汙染(如日本核災)、褪黑激素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


1.人類乳突病毒,但機率不高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是形成乳癌的主因,而是刺激乳癌細胞形成的因素,且只是個很小的因素而已。人類乳突病毒有可能會經由唾液或接觸,導致病毒跑到乳房,造成乳房發炎,進而刺激乳癌細胞的生成,但是,這樣的機率不高,民眾可以不用太擔心。

2.太多的女性荷爾蒙


初經早(初經年齡10~15歲)、停經晚(停經年齡45~50歲)、未懷孕、未哺乳、30歲以後生第一胎是女性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多年前美國研究人員曾發表 一篇大規模的追蹤調查研究也發現,更年期婦女長期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有可能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但也有陸續的研究報告發現,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好處大於 壞處,建議更年期婦女進行女性荷爾蒙補充不要持續超過2年即可。

3.時差長期受到干擾、內分泌失調


英國刺絡針《The Lancet》期刊曾刊載,芬蘭女性空服員服務滿14年後,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倍,推測可能和時差長期受到干擾、體內內分泌失調有關。有鑑 此,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也曾針對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曾到醫學中心進行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的婦女進行抽血,以檢視其血液中的褪黑激 素濃度,發現褪黑激素濃度低,罹患乳癌的危險度就增加,有睡眠中斷困擾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沒有睡眠中斷婦女的2.71倍。


在去年2月出版的《勞工安全衛生簡訊》中所刊載的「輪班健康與女性乳癌風險」一文中提及,2004年女性勞工因為乳癌死亡的比率約19.4%,比同年全國女性乳癌死亡率10.3%高。依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調查,女性從事輪班工作者高達20%。

4.年輕得乳癌,與家族史有關


東方人年輕就得乳癌,和 種族、家族史有關,但就基因遺傳來說,和歐美國家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依據俞志誠和中研院合作的報告,國內帶有乳癌遺傳基因的人口小於2%,國外的統 計則是5%,以色列則高達5~10%。


在國內,發現帶有乳癌基因家族史的家族才100個左右。俞志誠指出,影響乳癌的基因是由多個基因組合而成,不同的基 因受到不同因素的攻擊(如女性荷爾蒙、空氣汙染、病毒等)才會產生突變,也就是乳癌基因產生突變是多發性的因素,單一基因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力。


以前述案例小媛來說,小媛同卵雙胞胎的妹妹發病了,小媛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則是4倍。俞志誠建議小媛,應先每隔1~2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另外加上每半年進行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

5.高油脂飲食習慣


2008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曾針對兩家醫學中心乳房外科600多名乳癌病友進行「健康行為調查」,這些病友平均發病年齡為47.7歲,有 50%病友在罹病前有每週外食的習慣,24%則是多油飲食。另外,體重過重,也會提高乳癌的罹患機率,而且,肥胖的乳癌病人復發率高、癌細胞出現轉移的機 率也高。

和肺癌、肝癌等比較惡性的癌症比起來,乳癌病人只要好好接受醫療人員的治療,都可以存活好幾年,甚至有人認為乳癌已經慢慢地朝向 慢性病的方向前進了。臨床上乳癌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病人存活率提高了,即使是已經出現轉移的病人,也可以活得久一點。以小媛的妹妹來說,只要好好接受 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應該可以好好地陪伴著女兒長大。

早期發現,存活率大大提升

依據俞志誠的估算,有1/3的乳癌病人可以活過35年,在三軍總醫院活過35年的病人超過41%,在國內,第一次因為乳癌到醫院求診的病人以乳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病人最多(癌細胞還沒有出現轉移),5年存活率都超過85%以上。

病人存活率提高,當然也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關,在衛生單位尚未積極推動乳癌篩檢前,臨床上發現的病人以第二和第三期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居多,在推動乳房 X光篩檢檢查後,零到一期的病人數增多了,其中零到一期病人檢出率達30%以上,然而,同樣是零到一期,美國檢出率為60%,這顯示國內還有進步的空間。

除了乳房X光攝影篩檢外,多數女性到醫院求診,大多是因為摸到硬塊,等到硬塊大到可以摸到時,通常已經是比較嚴重了。

目前臨床上乳癌檢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在2008年也曾以問卷方式訪問552位乳癌病友,發現愈年輕、每日工作時數愈長者,進行乳癌篩檢的比率愈低。這些受訪者有59%發病年齡低於50歲以下。

篩檢率低,除女性進行篩檢的人數不夠多以外,各醫院的設備不夠用也是原因之一。俞志誠指出,各大醫院乳房X光攝影檢查大多排定在白天的時間,對於忙碌的職業 婦女來說,時間上很難調配:其次,各醫院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排程滿檔,民眾等乳房X光攝影要好幾天,等超音波要好幾個月。

另外,除了乳房X光攝影機器設備不夠用以外,乳房X光攝影設備的品質良莠不齊,判讀人員的素質不一,也是乳癌篩檢率及準確率提升的難題。身為乳房醫學會理事長的俞志誠表示,目前乳房醫學會和超音波醫學會及放射線科醫學會合作,正在努力改進中,以便提升婦女朋友的篩檢意願。

 

婦癌,隱私部位最強殺手

 

預防子宮頸癌 抹片檢查一定要做

(長春月刊100/5/1))絕大多數的人一聽到子宮頸癌,就會聯想到和性行為有關,這是因為子宮頸癌的發生和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有關,而人類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途徑,最主要還是經由性行為。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癌醫學會祕書長周宏學表示,過去歐美國家研究人員曾針對已有性行為的高中、大學女性進行追蹤調查發 現,70~80%受訪者曾感染過人類乳突病毒,其中大部分會自行消失。林口長庚醫院曾針對桃園地區10000多名女性進行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發現陽性率 為10.8%,也就是該地區的盛行率約為10.8%,世界各地的盛行率大約在10~15%之間。

長庚醫院研究人員持續追蹤3年,發現檢測 結果為陽性的女性,大約有50%女性原本存在於體內的病毒在半年後、最長3年就會消失不見(病毒消失時間的中位數大約在1.5年)。人類乳突病毒長期存在 人體內達1~2年,才有可能會罹癌,


因此,女性即使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也不見得代表日後一定會演變成癌症。人類乳突病毒有100多種基因型,其中40種會侵犯女性生殖器官,其中大約15種是癌症高危險病毒,和子宮頸癌最有相關的病毒基因型為第16型及第18型,有7成子宮頸癌的檢體可以檢測出第16或第 18型人類乳突病毒。

抹片檢查,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

早期子宮頸癌通常沒有症 狀,少數有症狀者大多是陰道異常出血,病患如果合併有背痛、神經痛等疼痛表現,大多是已經到了子宮頸癌的末期了。此外,還有少數病人是因為進行例行性的婦 科檢查或是其他疾病診療時,經由內診發現子宮形狀異常,然後順便施行抹片或切片檢查,才發現罹癌。所以要發現子宮頸癌,不能等症狀出現才就醫,而應該定期 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在子宮頸癌前期病變階段,提早發現,經過簡單的治療解決掉未來發生子宮頸癌的機會。

衛生署統計,2007年全國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有1760人,同年,則有764人死亡,從衛生署2000~200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發生及死亡人口數 均有逐年降低的情況,罹病及死亡的年齡層也有往後移動的現象。


周宏學表示,可能是因為衛生單位自1995年以來大力推行30歲以上婦女免費進行每年一次抹 片檢查政策,以及子宮頸癌診斷治療技術的進步。依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大規模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依據衛生署 統計,國內30歲以上婦女3年1次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率已經從1997年的33.4%,提高到2008年的52.6%。


在抹片政策推行之前,病人大多是因為有症狀才求診,發現時,病程已到第三期,癌細胞已經出現轉移,疾病治療成效不佳;抹片政策推行之後,臨床上接獲到第三 期、第四期的初發生病例數減少許多,子宮頸癌早期的癌前期病變病患則相對增加,也就是說原本5年後有可能會罹患子宮頸癌的病人,在正常細胞已經出現異常、 但尚未演變成癌細胞以前的癌前期病變期間被發現,就可以提早接受治療,提高存活率及延長存活時間。

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提高檢出率

除了抹片檢查外,人類乳突病毒檢測也是子宮頸癌防治的重點。美國衛生單位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03年通過,30歲以上女性免費進行抹片及病毒檢測 篩檢。有性行為的婦女連續5年每年進行抹片篩檢,子宮頸癌的檢出率可達9成以上;單次抹片加上病毒檢查,檢出率可達98%。有學者建議,抹片加上病毒檢查 無異常,每隔3年要進行一次的抹片加上病毒檢查。

如果抹片檢查是正常而病毒檢查異常,發生子宮頸癌前細胞病變的機率,則是大約4%。相對 地,沒有細胞異常的機率大約是96%,


由於女性生殖器官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至演變為癌細胞,必須歷經好幾年的時間,在醫療成本及病人的恐慌心理等因素考量下,每年一次的例行性抹片檢查,比起女性自費進行病毒檢測,對於子宮頸癌的防治,顯得重要許多。


建議有性行為的健康女性,只要接受病毒檢查呈陽性,應定 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單次抹片正常,而且病毒檢查呈陰性,也有學者建議往後每3年作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注射疫苗,降低罹患率

由於子宮頸癌的發生和病毒有密切關連,疫苗的研發,也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的罹患率。子宮頸癌疫苗的預防率可達7成,可分為4價及2價疫苗,4價疫苗可預防第16、18、6、11種基因型病毒,2價可預防第16、18種基因型病毒。

因為預防率達7成,進行疫苗注射後的女性仍有3成的機率會罹患子宮頸癌(因為感染到第16、18、6、11種基因型以外的其他基因型病毒),所以,有性行為女性,即使有施行過疫苗注射,仍要定期進行抹片檢查。


疫苗注射的精神,是希望在性行為尚未發生之前,就進行施打疫苗。年輕女性對於人類乳突病毒的抵抗力較弱,容易被感染;年輕女性經由疫苗施打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濃度,高於年長女性,因此,不論是美國FDA,或是國內衛生署所通過的疫苗注射施打年齡,都訂在13到26歲間。

研究人員持續8.5到9年間、追蹤全世界第一批接受子宮頸癌疫苗注射實驗的年輕女性,他們發現參加疫苗實驗的女性體內病毒抗體濃度雖會因為歲月的增長而下降,但在這期間如果接觸到病毒,身體內的病毒抗體濃度就會上升。

自從疫苗問世以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接獲到年輕女性因為施打子宮頸疫苗所產生的副作用導致死亡的案例,施打子宮頸疫苗常見副作用為短時間內的紅腫熱痛。

卵巢癌難預防 只能靠檢查

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卵巢癌因為早期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不易被察覺,只有少數病患會出現陰道出血異常、骨盆腔疼痛的情況,等到病人摸到腹部有腫塊、察覺 到肚子脹起來而就醫,通常已經是比較晚期了。周宏學表示,在婦產科的臨床門診中,有一半以上的卵巢癌病人是因為腹部出現硬塊、肚子大起來才就醫,這樣的病 人已經面臨到癌症第三、四期,癌細胞擴散轉移到淋巴腺、腹腔,甚至遠端的器官如肺臟。


事實上,不管是陰道出血、骨盆腔疼痛,很多婦科疾病都有類似的症狀,確實很難當成卵巢癌特有的症狀之一,以骨盆腔疼痛來說,因為卵巢癌引起的機率根本不到10%,醫療人員碰到病人求診,第一個馬上聯想到的疾病,通常不會是卵巢癌。

依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從2000到2007年,卵巢癌發生人數及死亡人數逐年增加,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相比,卵巢癌病患存活率也較低。


以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來說,子宮頸癌在2007年的1年存活率、2003年5年存活率分別是90.1%、71.9%,子宮內膜癌是92.6%、79.6%,卵巢癌則是 86.4%、58.3%。醫學上常常說的卵巢癌包含卵巢、輸卵管、寬韌帶,長出來的癌症,其中有8成的卵巢癌原發部位為卵巢,2成則為輸卵管及寬韌帶。


不孕、生產數過低者易得

目前醫界對於卵巢癌的發生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產數較多、有 哺餵母乳、定期使用口服避孕藥者較不易得到卵巢癌;也就是不孕、生產數過低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卵巢癌。懷孕、哺乳期、服用避孕藥期間,卵巢停止了排卵的工 作,無形中減低了卵巢細胞出現異常增生的機率,也減少了罹癌的可能性。

一提到女性癌症、月經史、女性荷爾蒙,就會懷疑是否有和肥胖有關?周宏學指出,目前仍無法發現肥胖和卵巢癌有關,更年期婦女進行荷爾蒙補充,也不會提高卵巢癌的發生率。

至於多年前,曾有國內學者進行卵巢癌流行病學統計發現,使用子宮內避孕器、陰道塞劑等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較高,周宏學則說,還沒有明確有效的科學證據證 實,卵巢癌和子宮內避孕器、陰道塞劑有直接相關。同一份研究報告也發現,生育數較高及多吃水果、牛奶的女性,較不易罹患卵巢癌。

帶有基因者 需切卵巢嗎?

其實,國內有家族史的卵巢癌病患只占5%,影響不大。在家族史的基因遺傳上,比較為大家所熟知的基因就是BRCA1及 BRCA2,帶有此基因的女性,不但發病年齡較輕,包含本人及家族成員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對於帶有此基因的女性,有 的醫療院所會建議進行預防性的卵巢切除,周宏學並不贊同此作法。


帶有BRCA1及 BRCA2基因型者,並不等於日後一定會罹患卵巢癌。不過,倒是提醒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女性病患罹病後,最好能到婦產科門診請婦癌醫師進行檢查,是 否罹患卵巢癌。


抽血篩檢加其他檢查

卵巢癌不像子宮頸癌、乳癌,有抹片、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等利器,可以進行早期篩檢,提早察覺。但如果真的要提到卵巢癌的篩檢,最常被提及的,應該就是CA125血液腫瘤指標的檢查。如果抽血檢查發現CA125的濃度升高,可以找婦產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然而CA125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血液腫瘤標記,子宮及卵巢的良性或惡性腫瘤、骨盆腔發炎、月經來潮等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血液中CA125的濃度增加。因此,婦產科醫師除了會要求病人進行內診(內診只能摸到病人體骨盆腔內是否有較大的腫塊),還會進行腹部或陰道超音波檢查。

初步的超音波檢查如果發現卵巢腫瘤,而高度懷疑有罹癌的可能性,會在手術前再進一步做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的高階影像檢查,除了掃描骨盆腔,也會看一下腹腔、胸腔,以釐清是否有癌細胞轉移的現象。

臨床上對於卵巢癌的確診認定非常複雜,通常是手術過後將病人切下來的腫瘤組織送到病理科才能進行判讀;另外,如果病人情況很嚴重,已經轉移、瀰漫到整個腹腔,根本無法開刀,可以考慮先進行化學治療。

預防子宮內膜癌 必須避免肥胖

從2004年開始,子宮內膜癌發生人口(914人)就凌駕於卵巢癌(883人),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僅次於子宮頸癌。在美國,每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案例 數目高於子宮頸癌,在國內,子宮內膜癌罹患人口數逐年增加,加上子宮頸疫苗的問市,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人口數將會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罹 患人口數最高的癌症。依據衛生署的統計,2000年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口數有623人,2007年增加到1165人,死亡人口則從2005年開始下滑 (139人),2007年微幅下降到121人。


肥胖、三高是危險因子

不論是台灣,還是美國,子宮內膜癌病患均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 原因和乳癌相似,飲食習慣的改變是一大原因,特別是含乳酪製品攝取量的增加。含乳酪製品的食物中的成分進入體內,會轉化為膽固醇,女性血液中膽固醇濃度提 高,多餘的膽固醇會變成女性荷爾蒙,女性體內女性荷爾蒙的量(雌激素)增加,就會造成子宮內膜的過度刺激、增生,久之,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就會提高。

女性在生理期之前,子宮內膜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增厚,另一種女性荷爾蒙黃體素濃度也會增高,如果卵巢所排出的卵子沒有在子宮內膜上著床,黃體素濃度降低,子 宮內膜就會自動剝落,形成月經,也就是說雌激素和黃體素間的週期變化,以及彼此間的拮抗性,讓增加的雌激素不會持續性的刺激子宮內膜。

但如果是食物進入人體內所造成雌激素濃度增加,或是因為肥胖導致肥胖週邊脂肪細胞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都可能會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黃體素與雌激素拮抗,使得多 餘的雌激素持續性地刺激子宮內膜,子宮內膜不停增生,就很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所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此 外,初經早、停經晚、不孕、沒有生育、月經週期不穩(好幾個月沒有月經)等女性,也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

和卵巢癌相較,子宮內膜癌在罹病早期比較容易出現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等現象,少數病人經由子宮頸抹片,也會無意中刮到從子宮內膜脫落到子宮頸的子宮內膜癌細胞,進而被發現到罹患子宮內膜癌。但其實,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測子宮內膜癌是錯誤的觀念。

異常出血 速掛婦產科檢查


女性發現陰道有異常出血或是分泌物異常的情況,應該先到婦產科門診請專業醫師進行內診,婦產科醫師會先進行內診及用手觸診腹部,以檢視子宮是否有肥大的現象,然後再進一步以陰道(有性行為女性)或腹部(沒有性行為女性)超音波進行檢查。

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醫療人員會依據女性年齡及月經週期來推算子宮內膜應該有的厚度,如果發現子宮內膜有過厚的情況,會再安排子宮鏡檢查,現行最新的子宮鏡 可以在不影響處女膜的情況下,直接看到子宮內膜的模樣。萬一醫療人員覺得還是有罹癌的可能性,就會進行子宮內膜擴刮搔術,取出子宮內膜組織,請病理科醫療 人員進行判讀。

檞皮素過量 恐增罹腎癌風險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攝 99年11月9日)蘋果、洋蔥或紅茶、綠茶等食材都存在「槲皮素」抗氧化成分,但根據雙和醫院泌尿科醫師陳冠州研究發現,服用「槲皮素」過量將使糖尿病患增加罹患腎癌風險或加劇腎癌病況。

陳冠州上午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研究發現,原本研究「沒食子酸」、「芸香素」、「兒茶素」、「阿魏酸」及「槲皮素」等抗氧化劑是否能降血糖,結果卻意外發現「槲皮素」 (Quercetin)將增加嚴重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癌的風險,並加劇腎癌惡化。

他說,「槲皮素」廣泛存在蘋果、洋蔥及紅茶、綠茶等各種食用植物中,常被視為抗氧化劑的保健成分,具掃除自由基及抗發炎、抗過敏、保護肝臟等效果,

他表示,抗氧化的「槲皮素」也具有促胰島素分泌作用,而胰島素有加強腫瘤生長等作用,「槲皮素」濃度若超過一定範圍反而會有促氧化劑功能,將使體內自由基增加並攻擊正常細胞,還會抑制雌激素分解,導致雌激素累積在腎小管中而增加罹癌風險。

他強調,一般人食用蔬果並攝取「槲皮素」,不會有害健康,但對於已罹腎癌患者,卻會有讓癌症惡化的情形,民眾不應一味迷信抗氧化劑能防癌,特殊體質者增加攝食,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前7大癌症,跟「吃」有關係

目前醫學研究已經陸續證實各大癌症的發生,的確跟飲食及烹調習慣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想預防癌症上身,一定要從日常飲食做起。

(文∕施亮晨)癌症連續27年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在飲食方面,調整一些食物是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 

隨著高齡化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國人罹癌人數不斷上升,根據衛生署最新癌症報告,平均每6分56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癌症,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是大腸直腸癌,1年約有1萬人左右,近2年蟬連第1。

國人發生率最高的前7大癌症,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的發生,與飲食及烹調習慣都有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關連性。

第1名  大腸癌:油炸、燒烤物易致癌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跟飲食有相當的關係,目前文獻已知紅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是燒烤後,所產生的致 癌物質異環胺,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不僅如此,由於紅肉的纖維質很低,如果沒有搭配高纖維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祕,便祕會影響膽汁及膽酸的中和,使得大腸上皮 細胞受到刺激,因而癌化。

而除了低纖維質飲食之外,有研究顯示高熱量及高脂肪的攝取,尤其是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這可能與高脂 食物會促進膽鹽的分泌,造成腸內細菌代謝成腫瘤誘發因子有關;尤其是「沙發上的馬鈴薯」,指那些老是坐著看電視,一邊吃炸薯條高熱量食物的人,是罹患大腸 直腸癌最高風險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嗜吃燒烤食物也與食道癌有關,加上抽菸及喝酒,尤其是喝劣質酒,使得食道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最近這幾年有突然增加的情形。

第2名  肝癌:食物存放不當生毒素

而罹癌人數跟大腸直腸癌只差一點的是肝癌,1年也有近1萬人罹患肝癌,肝癌同時也是男性罹患癌症人數最多的癌症。肝癌主要與感染B、C型肝炎有關,但花生、 玉蜀黍及榖類等物資的貯存環境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受到黴菌所污染,進而分解出黃麴毒素,其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質。
此外,醃漬類的食品包括豆腐乳及豆瓣醬等,也會因為處理不當,受到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吃醃漬類食品時要特別留意,看看東西是否已經變質、變味。

第3名  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有關

肺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一直都在前5名內,死亡率卻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肺癌雖然跟食物的關連性不大,但炒菜所用的油在高 溫之下,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AH),一般認為,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及拜拜的香煙有相當關係,如果廚房通風不佳,在炒菜的同時也吸入了PAH,此 外,PAH也被懷疑會吸附在食物上,一併被吃下肚,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第4名  乳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相關

乳癌則一直是女性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雖然乳癌跟食物沒密切的關係,但也有研究指出,由日本移民到美國的日本人,乳癌的發生率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增加了1倍,認為乳癌的發生,與飲食西化有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停經後的肥胖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進而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尤其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是雌激素生成的重要場所,

如果體重過重,脂肪細胞數大量增加,脂肪細胞生成的雌激素濃度就會升高,進而加速乳癌細胞的生長。所以,停經後的婦女,要少吃高熱量、高 脂肪的食物,多吃高纖維的食物,控制體重、多運動,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第5名  口腔癌: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尤其嚼檳榔、抽菸與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上,最不 一樣的就是嚼檳榔,

根據統計,口腔癌的病人中約有88%都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於2003年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6名  胃癌:醃漬食物使致癌物生成

胃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國內最近這幾年都已退居到前5大之外,林杰樑說,日本曾經做了一個研究,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結果發現老一代較多罹患胃癌,主要與其 食用較多的醃漬物有關,但移民夏威夷的年輕一代,則是較多人罹患大腸癌,主要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炸雞、薯條及漢堡飲食所致。

胃癌跟大腸直腸癌是可 以從飲食習慣中去預防的兩種癌症之一,尤其是醃漬類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另外,儲存的肉類食物像是香腸、火腿等,常使用亞硝酸鹽做為保色及防腐劑,其若與 含有胺類或是乳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促進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

另外,亞硝胺也直接存在煙燻或鹽醃的肉類中,如鹹魚及鹹肉等,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香 腸、臘肉及培根等,直接加熱如油炸、煎、烤等,也會引起亞硝胺致癌物的生成。

第7名  攝護腺癌:吃大量蔬菜可預防

至於攝護腺癌,於男性癌症排名中也一直高居不下,在有關攝護腺癌的研究報告中,攝護腺癌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具相關性,攝取大量的蔬菜是可以降低罹患率的。

國人10大癌症與飲食相關性

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 排行96年個案數 與飲食相關
1. 大腸癌 10,511 ˇ
2. 肝癌 10,110 ˇ(註1)
3. 肺癌 9,059 ˇ(註2)
4. 乳癌  7,502 ˇ
5. 口腔癌  5,458 ˇ
6. 胃癌  3,612 ˇ
7. 攝護腺癌  3,367 ˇ
8. 皮膚癌  2,427
9. 子宮頸癌  1,749
10. 子宮體癌  1,165
統計數據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年2月5日公告 

註:

上表「紅色勾ˇ」,表示飲食和國人癌症之相關性雖尚未確認,但和食物存放及烹調相關,仍需注意。

1.國人的肝癌仍以B肝、C肝為多,雖和飲食的相關性較低,唯若食物儲存不當分解出黃麴毒素,則成肝癌致癌物質。

2.肺癌和抽菸或準備食物的空間及烹調方式可能相關,目前無法確認和飲食的關連性。

食道癌威脅40歲男性 改掉6大危險飲食

 

食道癌很可怕,但要預防其實並不難,因為食道癌就是明顯的「癌從口入」,快快改善飲食習慣,就可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會。

這樣吃,會得食道癌

1 抽菸、酗酒、燙口飲食:
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的相關資料顯示,抽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起不菸不酒的人要高出44倍以上;而常吃溫度超過60℃、70℃以上的熱食,也就是食物入口時會有燙的感覺,這樣長期刺激食道,也會導致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大增。

2 加工食物中含過量硝酸鹽或亞硝酸鹽:
吃了添加硝酸鹽的食物,進入胃中會產生亞硝胺,可能刺激食道與胃腫瘤生成。常見的食物有香腸、臘肉、火腿、熱狗⋯等。

3 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

根據報告顯示,若是高油脂、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飲食習慣,比較容易有食道癌的產生,但目前作用機轉還不明確。

4 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過高:
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若是過高,也容易導致食道癌與胃癌的發生。目前國人每餐約食用3~4兩的肉,相當於每天吃進半斤以上肉類,顯然動物性蛋白攝取過量。

5 常吃發霉的食物:
別以為食物只要削去發霉的部位就可以食用,其實因為黴菌已經讓食物產生不少毒素,這些毒素長期刺激食道黏膜,也會導致食道癌。

6 青菜水果的攝取量不足:
有研究報告顯示,攝取太多澱粉質的食物而少吃青菜水果,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蔬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攝取不足會導致保護作用不足。


因此,要妥為預防食道癌,在戒除菸、酒之外,正確的飲食之道也十分重要,許碧惠建議可以採取下列方式來進行改善:

1 多吃含維生素C食物:
不吃發霉的食物及減少食用煙燻食物的頻率,以免吃入太多致癌物質;同時也要少吃含硝酸鹽的加工食物,而且吃的時候宜多吃含豐富維生素C的天然食物,以產生保 護機制,促使亞硝酸胺生成的作用減緩。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柳橙、葡萄柚等水果,還有青椒與綠色蔬菜等。

2 每天吃五份蔬果:
最好能做到天天五蔬果,蔬果中不只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還有許多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植物化學物質等抗氧化物質,可有助預防食道癌。天天五蔬果的配 置,以蔬菜3份、水果2份為基礎,蔬菜的量可多食無妨,水果可以吃到3份; 大約1顆柳橙或拳頭大小的水果,或是木瓜、西瓜等瓜果類切大塊裝滿1飯碗的量為1份。

3 各種顏色的蔬果都要吃:
蔬果食材顏色的搭配,最好能做到紅、紫、綠、白、黃等七彩皆有。蔬果中含有多樣化的植物化學物質,像是茄紅素、花青素、口引口朶、異黃酮等,也都具有抗氧化的保護作用。而且各種顏色的蔬果當中,各含有不同且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最好能在日常菜餚中妥為搭配食用。


4 每天吃30種以上食物:
每天食用的食物種類,最好達到30種以上,並且盡量食用天然食物為原則。食物的 種類吃得愈多,具防癌保護作用的物質與元素就會較為充足,平均每餐可以吃10種以上。

 

例如早餐,一般吐司夾蛋外,可以多夾些黃瓜絲、番茄片、生菜,就可增 加食物種類;如果早餐的種類比較難達到10種,可以在午餐、晚餐裡去分配補足。

 

每種食物的量不必多,但種類可增加多些,例如白飯改成十穀飯;而選擇蔬菜, 可以不必只是單炒一道青菜,例如青花菜,可以再加點香菇、胡蘿蔔或其他食材,以增加食物的種類。

5 不吃燙口的食物:
食物的溫度最好能控制在60℃以下,以不燙口為原則。許多人喜歡吃火鍋、羊肉爐或麻辣鍋,長期以太燙的食物刺激食道易導致食道癌,因此,最好能將熱鍋中的食 材先撈置一旁,放涼些再入口食用,喝湯的方法也相同,可先盛一碗放旁邊,等湯涼些再喝,以入口溫而不燙為原則。國人喜歡喝的老人茶,避免燙口的飲用方式也 雷同,盡量不要現泡現喝,先經聞香的過程,可以慢一點再品茗。

6 蛋、豆、魚、肉均衡吃
蛋白質的攝取要多樣化,蛋、豆、魚、肉皆有,不要只是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以4~5份(即4~5兩)為宜,計算的方式,雞蛋1顆 就是1份,豆腐1塊(4小格)或豆漿1杯(約260c.c.)也各是1份;肉類1份則約為女性手掌1/4大小與前端的厚度,或是一般長度約3根手指的量, 若是絞肉則大約為2平湯匙的量就約1份。


烹調宜採低溫少油的方式。以炒1道4人份的蔬菜為例,可以減少用油量,只用半湯匙的油,再略為翻炒後就加水入鍋,用小火烹煮,這種低溫烹調方式,也可有助於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8 少量多餐,七分飽
胃食道逆流或是過於肥胖等屬於食道癌的高危險群,在飲食方面也應調整改善。為避免胃酸逆流刺激食道,許碧惠建議,最好是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超過八分飽,而且液體與固體食物最好能夠分開食用。


而為避免過於肥胖,宜調整避免高油脂、高熱量與低蛋白質的飲食型態,減少攝取過於酥脆的食物如西點、燒餅、油條或炸薯條、煎蘿蔔糕等高油、高熱量與高澱粉的食物,做好體重的管理,維持BMI值在18.5~24之間,男性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則維持在80公分以內,這些也都是預防食道癌所不可忽略的重要事項。

[醫療新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癌細胞的新認識

癌細胞最重要的食物---

多年來,我們只知道,化療是治療癌症唯一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告訴我們,發現有新的解決方法

1.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這些癌細胞在他們繁殖倍增至數十億個前,並無法察覺。當醫生會 告訴癌症病人,經過治療,在他體內已經找不出癌細胞時,只是意味著,用一般檢察,無法發現癌細胞,因為癌細胞太少,未達到探測的標準。

2. 癌細胞在人體的一生中大約發生6至10次左右。

3.人類的免疫系統如果能正常運作狀況,癌細胞通常會被摧毀,根本不會形成腫瘤。

4. 當一個人發生癌症,它意味著這人發生多種的營養不良,這可能是由於遺傳,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所造成。

5.要克服多重營養不良,可以由改 變飲食和吃些營養劑,來加強免疫系統。(吃維他命和其他的營養補充劑會餵養癌細胞,必須避免)

6.化療能摧毀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也會摧毀 骨髓、胃腸道的健康細胞,並引起器官損傷,例如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等。

7.放射治療,能摧毀癌細胞,同時也損害健康的細胞、組織和器 官。

8.化療和放射治療往往在最初治療時會縮小腫瘤,但長期使用化療與放射治療,不能令更多的腫瘤損毀。

9.當身體經歷 了太多化療與放射治療的毒性打擊,會使病人的免疫系統產生減退,或損毀,因此,癌症病人會發生各種的感染和併發症。

10.化療和放射治療 可引起癌症細胞變異、更有抵抗力,而難以摧毀。外科手術也能造成癌細胞擴散到其它部位。

11.一個有效戰勝癌症的途徑是食物中不給腫瘤細 胞需要的養分、餓死它。(維他命和其他的營養補充劑是很酸性的東西,一定要避開)

癌細胞成長需要的食物:

A. 糖是癌症細胞的食物,不吃糖就切斷了癌症細胞最重要的供應,糖的替代品如Nutrasweet, Equal,Spoonful等,這些都屬於阿 斯巴甜(糖精),是有害的。最好吃天然替代品,如馬努卡蜂蜜或糖蜜,但只能非常少量。精製鹽會使蜂蜜糖蜜變成白色,更好的選擇是吃布拉格氨基酸或海鹽。

B. 牛奶會導致機體產生粘液,特別是在胃腸道。粘液是癌的飼料,不吃牛奶改吃無糖豆漿,癌細胞就會餓死。

C. 癌細胞在酸性環境中成長很快,吃肉會造成酸性體質,最好是改吃魚,或吃少量的雞肉,千萬不要吃牛肉或豬肉;這些肉類含有抗生素、生長激素和寄生蟲等,都是 有害身體的,特別是對癌症病人更為不利。

D. 健康的餐飲,即80%的新鮮蔬菜及果汁、全穀類、種子、堅果和少量水果,這些食物能幫助身體成為鹼性的體質。其餘20%的食物,可從煮熟的食品獲得,例如 豆類。新鮮蔬菜汁能提供活酶,他們很容易被吸收,並能在15分鐘內進入細胞,供給細胞健康生長所需。為了細胞的健康來獲取活酶,就要飲用蔬菜汁(大部分的 蔬菜,包括豆芽),一天吃二到三次生蔬菜。活酶在溫度為40攝氏度下就會失去功效。

E. 避免喝咖啡、茶、巧克力,因為含較高的咖啡因。綠茶是最好的飲料,可以抗癌。飲水最好喝純淨水,或是經過過濾的,可避免吃下自來水中的毒素和重金屬,蒸餾 水屬於酸性,不要喝。(純淨水和茶對身體是有益的,他們是鹼性的)


12.肉類蛋白質是難以消化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消化酶來消化。未消化的 肉類留在腸內腐敗,變成毒性物質。

13.癌細胞的細胞壁有一個堅實的蛋白質膜覆蓋。避免或少吃肉類,身體就能釋放更多的酶來攻擊癌細胞蛋 白質壁,並產生殺傷細胞,破壞癌細胞。

14. 有些食物補充劑可以建設免疫系統(IP6,Flor ssence、essiac、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等),使人體內的殺傷細胞破壞癌細胞。其他的食物補充劑如維生素E,可誘使細胞凋亡、或細胞程式性 死亡,身體的正常程式修補損壞的細胞,不至產生不想要的或不需要的細胞。(平常吃的食物中獲取的營養物質和維他命對免疫系統有益,而提取出來的營養補充物 和維他命只會來喂癌細胞)

15.癌症是一種思想、身體和精神上綜合的疾病,積極和主動的思維,有助於得癌症的人戰勝它。忿怒、不寬恕與痛 苦,會把人變成為一個處於壓力和酸性的不良體質。學會擁有愛和寬恕的心,學會放鬆和享受人生!

16.癌細胞在含氧的環境中難以生長。每天 鍛煉與深呼吸,能幫助細胞獲得更多的氧氣。氧療法是破壞癌細胞的另一種方式。

癌的最新發現! 早點睡覺

台大醫院醫師最近掀起一股超音波檢查熱,原因是該院一 位才 37歲的主治醫師就是因為太過仰賴肝功能指數檢查 ( GOTGPT),卻在春節前被檢出已有 10公分 肝癌!且肝已被撐破!

 臨床上有太多人都迷信肝功能指數,以為指數正常就一切 OK ,這樣的誤解,連很多專業醫師都會犯,這些平時要民眾建立正確保健常識的醫生,自己的常識竟還不正確。肝癌的預防要好,早期檢出、早期治療是不二法則許金川表示,醫生對肝病的防治都可能發生錯誤認知,更遑論一般民眾了;這也是肝癌為何如此難以治療的最大原因。

 日前, 許
師門診也是有位病人,最近一個月經常肚子痛而且體重也減輕了不少;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部位有一個很大的肝癌,幾乎80%的肝臟都「吃」掉了。病人大吃一驚,直呼「怎麼可能?去年才做健康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怎麼可能才短短的一年,就長出這麼大的肝癌?」

 原來病人接受的體檢只有做肝功能檢查,檢查結果病人的肝功能都是「正常」。 病人接受的肝功能檢查,是肝臟檢查項目中最讓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一種檢查,但這項檢查卻是被國人誤解最深的一項。

 因為,很多人以為只要肝功能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的,那肝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結果一樁樁喪失治療先機的悲劇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許金川說: GOTGPT是肝細胞裡面最多的酵素,如果肝臟發炎,或者是不管什麼原因細胞壞死,壞死之後GOT GPT會跑出來,導致血液裡面的 GOTGPT數值升高;但是, GOTGPT指數不高,卻不代表病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癌。

因為形成肝硬化的時候,大部份肝炎患者,就算發炎情形都已經停止了,可是纖維化、肝硬化卻已經形成;一旦變成肝硬化,病人就很容易形肝癌。

 另外,肝癌在早期,肝指數也不會高,因為肝癌在生長的時候,只有在肝癌周圍被肝癌壓迫侵犯的肝細胞才會壞死,因此, GOT GPT仍可能是正常的,即使會升高,不會太高;但是,由於很多人缺乏這些知識,因此造成不幸悲劇。

肝的致命傷原因如下:

> 1.晚睡晚起為最大致命傷。

> 2.早上不排便。

> 3.暴飲暴食。

> 4.不吃早餐→ 透支體力而不自知。

> 5.! 服用藥物過度。

> 6.防腐劑、添加物、色素、人工甘味(如:沙茶醬)。

> 7.不當的油脂(如:沙拉油為不穩定油),烹調盡量少用油,即便是好油,如:橄欖油。疲倦時不吃油炸物,若要吃趁精神好時吃。

>8. 不生食(完全熟食)亦不利肝。青菜生吃或煮三分或五分熟,炒過的青菜當天吃完,不要隔夜吃。

 要做到,完全不需花錢,只要注意起居與飲食習慣的調整。食療加上時療,讓身體在正確的時間內主動進行吸收與排毒的動作。

 原因:

 >  晚上9-11 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倘若此時,作母親的仍處於焦慮狀態,如洗碗盤、盯孩子功課,對健康不利。

 
> 晚間11-凌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 凌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

 
> 凌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經,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 清晨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 清晨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 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晚睡晚起混亂整個排毒過程;另外,半夜至凌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3種不得癌生活方式

癌症已連續28年占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平均每13分10秒,便奪走一條人命!癌症更不分貧富、社會地位,只要任意踐踏自己身體,都有可能落入癌症的圈套中

郭台銘胞弟在47歲時罹患血癌過世;和信肝癌名醫,榮總婦產科權威,也雙雙因每天看診過於忙碌,發現罹癌時已太晚,而不幸過世。他們都正值壯年,在生命的顛峰時刻,走入歷史,令人不勝唏噓

8大徵兆自我檢查

當我們正常細胞與致癌因子接觸,就會形成癌的初始細胞,經過10~20年才會形成癌的前細胞,再過1~2年才會變成癌細胞。由於進程緩慢,身體根本不會察覺癌細胞在體內造成的變化

一旦癌細胞形成,在體內發展到約0.2公分,它已透過誘導血管增生進行轉移,而臨床上約1公分我們才容易發現它的存在,若癌細胞長到10公分,人就會死亡了。

雖然癌症難以被查覺,但還是可以從某些症狀或跡象,去推敲身體是否開始產生病變。美國癌症學會與防癌協會便曾提出「八大早期警兆」,作為癌症徵兆的指標。包括: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傷口難以癒合、不尋常出血或分泌物、乳房有瘤塊、吞嚥困難等,提供給大家參考。

「健康飲食+良好作息+定期健檢」防癌方便可行

當身體出現上述徵兆時,通常都會受到驚嚇,不相信自己的徵兆會演變成癌症,甚至不願意尋求更進一步的醫學建言。不過,40%的癌症是可以被預防與治療控制的,「健康飲食+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健康檢查」,是最為方便可行的方式。所謂健康飲食,即是每天攝取新鮮蔬菜水果,水果中有豐富的維生素A、C,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也是癌症預防中最好的食物,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

至於良好的生活型態則包括:適量運動、控制飲酒、不抽菸、不熬夜等,像有氧運動就可以幫助保持細胞含氧量,而政府推行的「333運動法則」,如快走、慢跑、做森林浴,都可幫助維護身體正常機能

再來便是定期做健康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今年1月起,推動4大癌症篩檢服務, 30歲以上婦女補助每年1次抹片檢查、50~69歲民眾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0~44歲高危險群婦女以及45~69歲婦女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抽血+超音波+X光」完整癌篩檢
不過一般說來,政府舉辦的成人健檢,只是粗略看出是否身體起了什麼變化。想了解身體是否有癌細胞反應,坊間健檢機構可針對身體血液裡的癌症標記做抽血檢查, 如卵巢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肺炎等,另外,還有名為「DR-70」的癌症風險檢測。「DR-70」檢測方便,只要抽取5C.C.的血液,便可以檢 測出肺癌、胃癌、肝癌、子宮頸癌等在內的14種癌症指標,當腫瘤還未長大到0.1公分便可檢測出異常

當然抽血檢驗還得加上超音波輔助檢查,或X光檢查,並將檢查報告由專業醫師進行綜合判讀,這樣的健康檢查才能更全面性地了解身體,獲知身體是否遭受癌細胞攻擊,以期早期發現與治癒。
 
遠離癌症的最佳方式,就是防患於未然,千萬別仗著身強體壯,而任意糟蹋身體,從飲食、生活習慣、定期健康檢查進行防癌計劃,從健檢中修正飲食與作息,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中壯年更可以安心地衝刺事業,創造人生高峰。
八大癌症早期警兆
你有以下疑似症狀嗎?透過美國癌症學會與防癌協會的提醒,試著檢查是否有吻合項目,讓癌症因提早發現,早期治療:
 
1.排便或排尿的習慣改變。
2.沒有刻意節食,一個月體重減輕5kg以上。
3.口腔出現潰瘍,或皮膚有難以癒合的傷口。
4.不尋常的出血或分泌物。
5.乳房或其他組織增厚,或摸到有瘤塊。
6.消化不良或吞嚥感覺有異物。
7.身上的疣或痣明顯變異。
8.長期一直咳嗽或聲音沙啞。

想多活3年 每天運動15分鐘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6日電)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國立體育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延長3年壽命,死亡率降低14%,癌症死亡風險降10%,研究報告已在「刺胳針」期刊8月號網路版發表。

這項由國衛院客座研究員溫啟邦、體大運動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衛沛文的研究,分析1996到2008年期間41萬6000人的健檢報告,平均每個案例追蹤8年,結果發現每週運動92分鐘的人,比起不運動的人,平均壽命多3年。

溫啟邦今天受訪指出,不分男女老少,快走、慢跑、提前2個公車站下車走路,差不多每天至少15分鐘的運動,就有延年益壽的效果。

這項研究也顯示,即使每天只有15分鐘的運動,可以降低近1/6死亡率,效果相當於一般人成功戒菸。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說,過去提倡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3次、每次最大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但很多人因為太忙很少能1次運動到30分鐘,溫啟邦等人研究顯示,15分鐘就有健康效果,可鼓勵從來不運動的人動起來。

邱淑媞說,有運動勝過沒運動,故意到較遠的菜市場買菜,或是多喝水多起身如廁,都是動起來的小秘方,國健局也新編15分鐘的新式健康操,取代傳統的8分鐘健康操,幫助大家動起來

檸檬殺死癌細胞而不會影響健康細胞比化療強一萬倍

檸檬汁不要加糖,因糖是癌細胞最佳養分;檸檬是高度鹼性食物。只要切薄片,檸檬 2-3片在杯子並加飲水成為鹼性水,喝整整一天,以它作為日常飲用水,是為大家好。

檸檬 令人驚訝的好處

健康科學研究所-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
這是治療癌症的最新有效妙方!請仔細閱讀:
檸檬(柑橘類)是一個神奇的產品,可殺死癌細胞。功效10,000倍強於化療。

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在實驗室製造的人工合成藥物為大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現在,您可以告訴需要幫助的朋友,讓他/她知道,檸檬汁有利於預防這種疾病。它的味道宜人,而且不會產生可怕的化療影響。有多少人會死亡,而這直是諱莫如深,以免危及大公司的豐厚利益?

如你所知,檸檬屬於檸檬和酸橙品種。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吃:

你可以吃果肉,果汁,冰糕,糕點等..它有許多優點,但最有趣的是它產生消除囊腫和腫瘤的效果。這個工廠是一個久經考驗的補救措施對所有類型的癌 症。有人說這是非常有用的所有變種癌症。

它也被認為是作為抗微生物譜對細菌感染和真菌,寄生蟲和有效的針對內部的蠕蟲,它調節血壓過高,這是一種抗抑鬱 劑,戰鬥壓力和精神疾病。

這些信息的來源是迷人的:它來自一個最大的藥品製造商,在世界上說,經過 20多個實驗室測試自1970年以來,該提取物發現:

破壞了12種惡性細胞腫瘤,包括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這種樹的化合物顯示 10,000倍的產品優於阿黴素,化療的藥物通常用於在世界上,減緩癌細胞的生長。什麼是更驚人的:

這種類型的治療只能破壞檸檬提取物惡性癌細胞,它不會影響健康細胞

善用中藥可提升癌患抗病能力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癌症有時不一定能治癒,但透過中西醫治療,可大幅降低擴散的危險性,維繫生命。中醫師林坤成成在一場講座中指出,中藥通常不是用於毒殺癌細胞,但透過合理應用中藥,提升患者抗病能力,即便無法消除癌細胞,仍能幫助減少擴散,讓患者帶病延年,與病共存,提高生活品質。

癌症用藥仍需視體質而定,中醫師林坤成指出,例如清熱藥並非所有癌症患者均適合,還是應由中醫診斷後決定。尤其是後期較虛弱,無明顯發熱、熱毒現象時,必須慎用。正規中醫師也不會斬釘截鐵地告訴患者吃某些草藥,癌細胞就會消失。

坊間流傳與對抗癌症能扯上關係的草藥,不少是清熱解毒藥,有些在健保處方中亦可見,主要搭配複方,基本上不會隨意單獨使用。

近代有些研究在細胞、動物的階段發現,某些中藥具抗癌的潛力,但鮮少進入人體臨床,或許與試驗成本,及中醫治療上對體質分類的變數很多,要設計符合中醫概念的人體試驗頗為困難有關。不少中藥經代謝後作用途徑也與體外及動物實驗的結果有差異。

疼痛是不少慢性病及癌症患者的困擾,中醫師林坤指出,中醫方藥常搭配使用草烏,川烏,元胡等藥改善,但草烏,川烏皆屬有毒性,必須由中醫師處方,不能任意自行服用。

慢性疼痛除了針灸治療外,給予適合的方劑同樣有助緩解疼痛。不少老年人因血循不良,造成酸痛纏身,醫師指出,偏虛寒、瘀滯性的疼痛可考慮搭配使用川七、草烏,川烏,桂枝等中藥改善。不過草烏,川烏均有毒性,必須完整炮制,且由中醫師處方才能使用。

此外,針灸配合常用中藥治療處方都有助解除肌肉痠痛,川烏、草烏也常用於藥浴,搭配當歸尾、細辛、紅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莪朮、艾葉、川椒、威靈仙、秦艽等,煮成藥汁,放入浴缸浸泡助活血行氣。體力較差的勞心、勞力者或血循較差者均適用。

對於痠痛,中醫常用芍藥甘草湯、葛根湯、疏經活血湯等方藥,有助放鬆肌肉、止痛並改善循環。

癌症信號--知道這些,你將永遠不會得上癌症

1.癌症不能在弱鹼性的人體中形成;

2.癌症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

3.如果你有癌症,說明身體是酸性的;

4.癌症只能在一個酸性的身體擴展;

5.如果你的身體變弱鹼性,癌症不能擴展;

6.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鹼性,不管你得的是什麼癌症都有轉變和治好;

7.不管你的情況多麼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到弱鹼性,你的癌症就不會擴展,就會好;

8.不用擔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媽媽、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體是弱鹼性的,你不會得,如果你已經有了,它將會轉變;

9.癌症都是酸性體液中生存的,沒別的。如果你的身體是酸的,你就會得癌症。如果是弱鹼的,你就不會得癌症。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調 整你身體的PH到弱鹼性,癌症就會離你而去。

預防癌症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鹼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癌症的有效途徑

A)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

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B)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

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鹼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C)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

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D)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E)生活要規律

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癌症。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鹼性體質,使各種癌症疾病遠離自己。

F)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結果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強酸性: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中酸性: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蜆)、章魚、泥鰍等。

弱鹼性:紅豆、蘿葡、蘋果、甘藍菜、豆腐等。

中鹼性:蘿葡乾、大豆、胡蘿葡、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強鹼性:葡萄、茶葉、海帶、天然綠藻類

海帶可以說是鹼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帶能有效調整酸性體質。所以平時常感到勞累、疲乏、渾身酸痛的話,不妨多吃海帶

此外,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除了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茶鹼能「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也有緩解疲乏的作用

再有素食是最好的方法,只要堅持素食一段時間,身體自然就會變成鹼性體質

◆哪些人的身體容易「發酸」:

熬夜一族...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轉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儘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會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宵夜一族...凡是晚上800以後再進食就可稱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降低,處於休息狀態,這時讓食物留在腸子裏會變酸、發酵,易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餐的「逃兵」...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許多人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體內沒有動力,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如此易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期下來易導致各種慢性病。

「精食」一族...少 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得少,又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少吃粗糧,這類人的腸子老化得特別快,肝功能也會變差,排便是黑色 的而且常會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了。

癌症讓許多人覺得恐怖,但並非完全不能從它的魔爪下逃離。美國“網路醫學博士”網站近日刊出美國癌症協會專家總結出的“男人和女人最容易忽視的癌症症狀”,提醒大家要抓住癌症的蛛絲馬跡。因為有調查顯示,與較晚期病人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只有10%30%相比,早期癌症病人正規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能高達70%95%

這些前兆中,男人和女人各自應注意的分別為兩個,都應該注意的共有13個:
男人應該注意的:

1.睾丸變化

睾丸癌多發年齡段為2039歲。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男性每月應自我檢查睾丸情況,包括睾丸大小變化、出現明顯的腫大或縮小、陰囊內出現包塊、陰囊墜痛感等,有問題應及時就醫。特別是感到 陰囊墜脹,感覺裏面像是放了一個煤球,並持續一周以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這是睾丸癌最典型的前兆,需要進行血液檢測和陰囊超聲檢測。


2.小便問題

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小便問題日漸普遍,尿頻、尿急或尿不淨較常見。如果症狀加重,特別是小便有強烈的緊迫感,應警惕前列腺癌。通常應做直腸指檢,醫生會告訴你是否前列腺肥大,它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狀。

女人應該注意的:

1.腹脹

很多女性認為腹脹極為常見,不必大驚小怪。但是,這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狀。天津市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劉俊田介紹,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及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

2.不規律出血

美國腫瘤學家戴利博士表示,月經週期之間的陰道異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視。它們很可能是婦科常見癌症:子宮內膜癌的一大徵兆,有至少3/4的女性有此徵兆後,被檢查出患上子宮內膜癌。而大便出血則可能是結腸癌的徵兆。

男女都應該注意的:

1.乳房硬塊

乳腺癌不是女人的專利,男女都應該積極預防。女性如果發現乳房皮膚發紅、有腫塊,就要分外當心。“尤其是乳房出現皮疹,並且持續數周不退,必須去檢查。” 腫瘤學家漢娜‧林登博士說。此外,她指出,非哺乳期的女性,乳頭凹陷,並且常常流出液體,也是不好的信號。對於男性來說,如果乳房皮膚起皺、乳頭收縮或不 對稱、乳頭大小和形狀改變、乳房紅腫、出現硬塊等,都是乳頭發炎的表現,也是乳癌的症狀。劉俊田進一步解釋,這種乳房腫塊一般不疼,但會逐漸變大。

2.疼痛

美國癌症協會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疼痛會增多。但是身體某部位莫名出現疼痛並持續 一周以上時,應儘快查明原因,因為無緣無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症徵兆。比如,長期腹痛是大腸癌的症狀,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頭酸痛則可能是癌症轉移的 症狀。劉俊田指出,胰腺癌會表現在上腹區,如臍周或右上腹出現頑固性鈍痛或絞痛,可陣發,也可呈持續性,通常會逐漸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3.淋巴結變化

林登博士表示,不管身體哪個部位,尤其是腋窩或頸脖出現淋巴結腫大,切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淋巴結持續增大,超過1個月,則很可能是乳癌或腦癌的症狀。

4.發燒

發燒一般由流感、肺炎或其他炎症所導致,然而,不明原因的發燒就可能是危險徵兆了。美國癌症協會表示,癌症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時,通常會導致發燒。淋巴瘤、白血病等血癌也有發燒症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補充,淋巴瘤在早中期會表現為持續低熱,體溫在38攝氏度左右,當合併感染時則可能高燒。必要檢查包括:X光胸透、CT掃描、核磁共振檢查等。

5.體重莫名降低

不用費勁就能減肥的確令人高興,但是如果一個月內既沒增加運動量,又沒減少飲食,體重卻莫名其妙下降10%,那就應該及時就醫。體重急劇下降、厭食、反復腹瀉和便秘是最常見的肺癌、胃癌、腎癌及大腸癌症狀,對女性而言也可能是甲亢。

6.持續腹痛且伴抑鬱

美國癌症協會官員萊昂納多.李奇頓菲爾德博士表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且伴有抑鬱症狀,極可能得了胰腺癌。因為專家發現,抑鬱與胰腺癌關係極大。其他症狀還包括:黃疸或大便呈反常的灰色。

7.疲勞。一般來說,感覺疲勞,是癌症已有所發展的徵兆,但對於白血病、腸癌和胃癌來說,可能發病初期就會感到疲勞。癌症的疲勞和普通疲勞有什麼區別呢?美國癌症協會專家表示,普通疲勞休息一下就會消失,而癌症的疲勞不論怎麼休息,都會覺得很難改善。

8.咳嗽不止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拉尼特?米歇裏博士表示,如果莫名其妙的咳嗽持續不斷,超過34周,就應該及時看醫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徵兆。

9.吞咽困難

李奇頓菲爾德博士表示,長期的吞咽困難,可能是喉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徵兆,應該儘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鏡檢查。所謂吞咽困難,劉俊田介紹,一般指進食時出現胸骨後疼痛、食管內有異物感,有人即使不進食,也會感到食管壁像有菜葉、碎片或米粒樣物貼附,吞咽下食物後會感到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內。

10.皮膚變化

美國費城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腫瘤學家瑪麗?戴利博士提醒,皮膚突然出現包塊或者色素沉著,並且變化明顯,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觀察幾周後就應該立即就醫。另外,無論年老年輕,一旦皮膚突然出血或者出現異常剝落,也應該去看醫生。

11.異常出血

米歇裏博士表示,便血除了痔瘡外,很可能是腸癌的症狀,必要時應該接受結腸鏡腸癌篩查。北京同仁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陳山也提醒,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除女性經期之外,如出現無痛尿血或排尿困難,應警惕膀胱癌或腎癌。腸癌除了便血以外,如果腫瘤生長在靠近肛門處,還可能出現大便變細、次數增多等症狀,甚至引起大便困難。

12.口腔變化

美國癌症協會指出,吸煙者要特別注意口腔及舌頭上出現的白色斑塊,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黏膜白斑病。


13.消化不良

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以及女性(孕期除外)長時間不明原因持續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胃癌的症狀。

=============== 以下療法姑作參考 ===============

此“馬鈴薯生汁療法”搜集于《健康雜誌》,《佛說療治病經》轉載介紹,被稱為“真正成為起死回生的魔杖”。

開始為日本禪宗僧侶~富澤知芳師提供,由冀公孫建永搜集整理,據介紹對治療癌症有特效,有些人喝不了可加蜂蜜或半個蘋果。重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每一個看到此偏方的好心人應大力宣傳,造福廣大民眾。

喝馬鈴薯生汁治好疾病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控制癌細胞蔓延——“進入今年有好幾十名癌症患者實行這種療法,而且有很多患者逐漸康復,甚至有些人已經感到必死無疑了,但後來因此得救,紛紛來電告知他們內心的無限喜悅。”

提倡馬鈴薯生汁療法的禪宗僧侶:富澤知芳師在自家接到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癌症患者的熱烈迴響,所以再度刊出,馬鈴薯生汁療法的臨床試驗例子。

將生的馬鈴薯擦碎,每日持續喝其汁一至二杯。馬鈴薯生汁療法不僅可以治癌,也治好了很多人肝臟病、糖尿病、胃潰瘍、腎病、心臟病、高血 壓、腰痛和肩膀痛等病。還有各式各樣其他疾病治癒的患者也陸續出現。如果是正被慢性病所苦的人,請務必嘗試。沒有任何副作用,可以立刻實行,長期使用。富 澤師有一本著作《健康道癌症並不可怕》,他說過以下一段話:

即使做癌症手術,但可能因為擔心會蔓延或者未全部切除乾淨,反復不斷地使用抗癌劑或做放射線療法。但是卻很少聽到因此而把癌症治癒的。而且那些治療的副作用相當大,會使人失去食欲,使身體急劇衰弱下去。

與此相對的是,馬鈴薯生汁療法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而且可以恢復體力,提高自然治癒力,實在是一種高營養的食品。若長期持續此療法,就 具有抑制癌細胞的神奇力量。馬鈴薯生汁療法沒有任何危險,任何人都可以立刻實行,而且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實際感受到效果。患部有痛感的人,只要喝過一至二 周,痛感就會逐漸減輕,沒有痛感的,只要持續一些時間,食欲隨即增加,血色好轉,體力可以漸漸恢復。

真正起死回生的魔杖,介紹一下馬鈴薯生汁的製作方法:

第一次準備的馬鈴薯的分量,大個的二、三個,小的三、四個。

把馬鈴薯清洗乾淨,然後去除馬鈴薯長芽部分。【注意:發芽土豆及青色塊莖肉,含龍葵堿,可使人中毒,產生嚴重的胃腸炎症狀,用時須謹防之。】

再連皮一起(不要去皮)用擦菜板擦碎,擦完後裹入乾淨紗布或孔較粗的棉質麻布內用力擠出汁來用力擠出汁來。一次可以擠出一杯大約(180-200ml)的生汁。

將這些汁每天早晚餐前3060分鐘前空腹喝下。可能的話,在晚餐之前也喝一杯。每次做完立刻喝,而且每日持續才是最重要的。

身體衰弱的人,一次無法喝一杯的人,可以分做幾次喝完。或者不喜歡光喝馬鈴薯生汁的人,可以摻入酵素果汁約30毫升或蜂蜜,蘋果榨汁攪拌混勻時喝起來更容易。

注意:生汁擠出後要立刻喝完,而且每天堅持。連服兩周,治療見效。見效後繼續持續服用。

但是富澤師嚴厲地告訴患者,不可以把馬鈴薯生汁當作藥物來看。他說:只喝馬鈴薯生汁但是依然不改變過去縱欲生活的人,可以說就是把馬鈴薯視同藥罐子,當自己已經生病了,但自己卻不節制不養生,只是吃藥就想輕易治好疾病。

我們生病都是事出有因。例如暴飲暴食、喜歡美食、漫無節制的熬夜,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只要把過去的生活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即可,此時的馬鈴薯生汁,才算是真正的起死回生之仙杖。馬鈴薯在歐洲被稱做“大地的蘋果”,顯然是營養價值相當高的食品。尤其含有非常豐富的維他命C和鈣,在德國則自古以來即有喝馬鈴薯擦碎汁治療胃潰瘍和便秘的方法。

另外,馬鈴薯生汁具有抑制致癌的作用,在科學上也慢慢地獲得證明。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維他命B、鐵、磷和鈣。這些維他命或礦物質一旦被體內吸收,血管中的血液就可以暢通無阻。因此,只要持續喝馬鈴薯生汁的話就可以使血壓維持穩定。

馬鈴薯含的鉀能幫助體內的鈉排出體外,有利於高血壓和腎炎患者的康復。馬鈴薯還有減肥、和中養胃、健脾利濕,消炎解毒的功效。另外,馬 鈴薯生汁還對花粉症、濕疹、便秘有顯著效果。重症肝病喝馬鈴薯生汁之後迅速恢復,嚴重的便秘治好了。喝馬鈴薯生汁使尿蛋白完全消失了。馬鈴薯生汁可以增強 全身體力。喝馬鈴薯生汁使胸痛消失不藥而愈。

另外,肩膀僵硬和酸痛的情形已經不再犯了。狹心症的起因是,心臟內的血液無法通暢所引起的疾病。血液流動若順暢無阻,當然心臟也可以正常地運作。

另外,肩膀酸痛多半是因為高血壓或狹心症影響所致。喝馬鈴薯生汁使失聲的喉嚨又可發聲。

讓癌細胞睡覺

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下午參加了一場小型國際研討會,其中有一位目前在美國癌症中心的戴博士"IsCancerCurable?"(癌症是否能治癒?)為題,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癌症最令人害怕的就是metastasis轉移!)。

原生癌並不會讓病人死亡,然而一旦癌細胞轉移,它們在其它組織器官內的興風作浪就讓病人逐漸(或是很快速)的走向死亡。但是,為什麼有些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卻未繼續惡化?
日本曾解剖研究了幾十位無病痛往生的!90-103歲老人,發現他們每一位體內都有不少的癌細胞。
但是,為什麼他們的癌細胞沒有造成身體的病痛?

博士和幾位癌症研究學者發現,癌細胞在活躍一段時間後會進入「休眠期」,休眠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活躍,興風作浪。「休眠期」越長,病人能存活的時間就越長,甚至不發生令人害怕的「轉移」。

現在醫學界積極的在研究拖延癌細胞「休眠期」的方法,
包括利用藥物和飲食。「有效預防細胞癌化」那篇中提到的幾種天然物可藉由控制癌細胞內訊息傳導(signal transduction)的路徑進入「休眠期」,所以我把它們再次列,請大家多吃含有這些有效成份的食物,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
 
1.咖哩的重要成份「薑黃」(抗癌成份是......「薑黃素」)
2.
辣椒(抗癌成份是.......「辣椒素」)
3.
(抗癌成份是.......「薑油/薑黃素」)
4.
綠茶(抗癌成份是.......「兒茶素」)
5.
大豆(抗癌成份是.......「異黃酮」)
6.
蕃茄(抗癌成份是.......「茄紅素」)
7.
葡萄(抗癌成份是.......「白黎蘆醇」)
8.
大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9.
高麗菜(抗癌成份是.......indole」)
10.
花椰菜!(抗癌成份是.......「硫化物」)

[參考來源]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8220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Evergreen/4439/130417920085280028005.htm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Evergreen/4439/130417920014767028005.htm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Evergreen/2102/127532160049016028005.htm

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87/7133

http://blog.ttv.com.tw/blogv2/ellen/post/2010/09/03/post_42.aspx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09/5/2gks5.html

http://ec4.khltw.com/khpaper/page.aspx?typ2=2&kn=http://ec4.khltw.com/khpaper/news/201106_1942.ht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6/5/2wz9g.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29/128/2xpju.html

http://jingyeherb.pixnet.net/blog/category/2694596